章六二:显学初成四弟子入宋-《战国系年传奇》
第(2/3)页
四位墨门弟子仔细咀嚼宓子贱这番话意,约有盏茶时间,任之齐拱手道:“向大夫,在下任之齐,深思宓子贱这话,略有感触,愿谈论一番,不足之处见指正。”随后也向伏丘请示一番,又向三位同门示意了下方才说道,“之齐曾有闻宓子贱之名,乃孔仲尼得意弟子,有君子之德。其这段话中,关键点有二,一为‘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若让不耕耘的人也可以收获麦子,人民就会喜欢有敌寇入侵。如此一来,民心懒惰,懒惰容易勤劳难,懒惰亦有传播之效,若是民心懒惰,一传十,十传百,必将耕种荒废,如此一来单父苦也。若再有战事,如何备粮作战,如此单父危矣。二为‘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此语强调若让百姓养成侥幸获利的心理,这种影响几代都不能消除,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学会放弃眼前的苍头小利,才能获得长远的大利,眼前利益虽然可观,但如为此损害了长远之利,实属饮鸠止渴。之齐私以为,宓子贱言之有理,于治国之道,深有借鉴之意。以上为之齐之见。”
向元荣仔细品味了任之齐的见解,伸出大拇指高赞道:“好!此解解惑了我心头多年的疑惑,不愧为墨子高徒!”
宓子贱这番话,即便放在当今,也是深有意义。当今社会,改革开放,四处拆迁,一夜暴富者比比皆是,那些获利者让其他待拆迁的百姓看到好处,不思工作为荣,以拆迁获利为荣。房产商四处建房,那些手握拆迁款之人四处买房炒房,炒房所得利润居高不下,令制造企业感触,辛苦一年不如炒一套房子获利,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如今炒房团以一些大企业为主,每当企业周转资金不灵时,售出几套房源周转。制造业纷纷下滑,这便是“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炒卖房子的这种快捷高利,不知会影响社会多少年。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早已知晓这番利害,今人尚不知或尚不愿知,可悲!
向元荣又说:“同样是宓子贱之事,当年宓子贱刚到单父不久,该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见。宓子贱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把参拜官员的名字登记下来,这两人遵命而行。当两个副官提笔书写来者姓名的时候,宓子贱却在一旁不断地用手去拉扯他们的胳膊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等前来贺拜的人已经云集殿堂,宓子贱突然举起副官写得乱糟糟的名册,当众把他们狠狠地鄙薄、训斥了一顿。宓子贱这番做法使满堂官员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两个副官受了冤屈、侮辱,心里非常恼怒。事后,他们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宓子贱不仅没有挽留他们,而且火上加油地说:‘你们写不好字还不算大事?这次你们回去,一路上可要当心,如果你们走起路来也像写字一样不成体统,那就会出更大的乱子!’按常人理解,这二人面见鲁君,必会将宓子贱的所为添油加醋讲述一番,那鲁君正常之下,必会以为宓子贱无德无才,或罢免或远离。可令人不解之处,鲁君还是很放心宓子贱治理单父。这是为何?”
这番话出,四位门人仔细思考,即便已经做过回答的两位也在用自己的思路判断。时候不长,一人拱手道:“冉求有些想法,愿说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冉求以为宓子贱此番作为必有深意,其深意便是二字‘擎肘’。”见众人望向自己不解,便继续解说,“这必是当年他在朝廷为官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鲁君的近臣左右干涉以阻挠其政治主张的实现。此次,宓子贱必是借这二位副官之手,向鲁君隐喻,提醒其执政时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属,不要因轻信他们而把国家的大事办糟了;同时也是提醒鲁君不要干涉其执政单父。而后鲁君仍是很信任宓子贱,如此可见,鲁君已是明白其隐喻。这个事例,于管理之道甚为有借鉴,既要君主开明,也要下属有真才实干。这便是冉求一些想法。”
“嗯!有道理,有道理!”似乎勾起了什么心事,向元荣愣神了一会儿方才大声道,“好!此解也给向某开豁,当值得饮一杯。”说罢举起酒器,向冉求敬酒,又向其他众人敬,“这宓子贱乃是儒门贤士,治国思想崇尚儒学,而今墨子新开墨学非攻兼爱,如此,儒墨是否会有冲突?”
最后一位墨门门人公孙乘尚未回答问题,这公孙乘话语不多,但每逢问题,都仔细思考,心中暗自将自己分析与其他几位同门分析作对比,几乎意见相同,此刻听闻向元荣此问,便拱手道:“河水支流渭水,渭水浑浊,渭水支流泾水,泾水清澈,泾入渭,清浊不混,泾渭分明。然终同归于河水,奔腾入海也。”
这话说完,便不再言语。众人听完,安静片刻,向元荣抚掌笑道:“好!好!好!如此譬喻,恰到好处,形象逼真,言简意赅!不知这位如何称呼?”
“公孙乘。”
“哈哈,向大夫莫怪,公孙向来寡言少语,但每每一语中的,众门徒中,其善思,虽不语,但心中自有乾坤。”伏丘笑道。
“是啊,公孙师兄,才是我等师兄中一等一的。”任之齐也赞道。
“看得出!自古以来,内秀者藏锋不漏,来,公孙兄、冉兄、任兄、荣兄,向某敬四位!”说罢一饮而下。喝完酒,再道,“四位如此大才,向某愿代宋君邀请诸位入朝,力荐为中大夫,不知四位意下如何?其实以四位之才足以任上大夫,唯年龄之故。”
听到向元荣邀请,四人大喜,转头看向伏丘。伏丘大笑:“还不谢过向大夫,不是向大夫这番知遇之恩,岂有如此年龄便获中大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