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依照这一理论,我们是完全可以认为的创造出与我们当前的世界完全复刻的“平行宇宙”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概念的最初提出者并不是褚嫣然,而是作家游格格。 她的原话是:“作家的思维天马行空,虽然很难具体的描述出来,但我们仅凭想象力也能在脑内创造一个宇宙,而这种想象力却又取材于现实世界,所以我有时就在想,如果有一个超级相机,它能把用一张照片把地球拍进去,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照片在电脑中复刻一个地球呢?” 这个想法其实内在的核心并不是原创的。 因为国安处内部就存在一个“模拟地球”。 虽然与游格格所期待的那种“复刻”地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颗运行在国安处中央核心内的“模拟地球”每天都在利用全球采集的数据逐步完美化,同时,在它不断完美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推演地球的气候、地质地貌的未来变化了。 而如果把“模拟地球”的概念上升到游格格期待的高度,然后再结合“多元宇宙”概念,“切片宇宙”就有了雏形。 “切片宇宙”雏形诞生后不久就被公布在国安处内部交流论坛里,很多科研人员都对此很感兴趣,他们会在工作之余加入到讨论之中,并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融入其中。 但谁也不曾想到的是,最开始被大家当做闲来无事时的娱乐内容的“切片宇宙”理论居然逐渐进化为具备可实践前景的具体科学探索方向。 并且,在“切片宇宙”的基础上,还诞生了“混沌起源”这个衍生理论。 相比较“切片宇宙”的理想化,“混沌起源”似乎要具体且更有说服力。 因为“混沌起源”理论本身就是对“切片宇宙”理论存在的漏洞的一次次分析总结得出的,它是依赖于现实的理论。 其中最让褚嫣然记忆深刻的就是在曾一杰的“碳基”、“硅基”和“霊基”生命研究报告基础上深入探讨的“变化向量”。 通俗的来说,“混沌起源”主张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确定性,以确保秩序存在的意义并否定“天命论”,这是一个极深刻的哲学理论。 在此基础上,主张者提到了“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传承方式对比。 【具体的传承方式已在前文中提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而让人比较容易去理解这其中察觉的比喻就是“老师”与“数据转移”。 我们都知道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环节就是“老师”这个概念,在大刘的中也提到过教师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硅基”生命的“数据转移”式文明传承。 因为这样的传承方式相比较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师来说更加高效、具体。 但这种“高效”和“具体”的文明传承方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因为这就好比盖楼一样,如果在起点就有一块砖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那么按照“硅基”生命的传承方式,这座楼会逐渐盖成斜的,并最终因为重心逐渐偏移的问题坍塌。 原因就在于起点的“具体”被完整的保留被延续了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