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科学基金-《挖到一艘宇宙战舰》


    第(2/3)页

    在杨老87岁高龄时,单位分房,他依就连一成的首付款都拿不出来。

    有人为他鸣不平,但他却无怨无悔。

    没有他,桦国的原子弹就是黄粱一梦。

    他就是桦国的放射性化学之父,桦国科技大学创校元老。

    比如为了国之重器隐姓埋名一辈子的那些科学家们。

    他们瞒着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基地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战士们维护了国土安全完整,保证了我们的尊严不受损。

    而那些勤勤恳恳的科学家们却撑起了我们的民族工业脊梁,保证了我们不挨饿,不受穷。

    王淦,一个有机会获得三个诺奖天才物理科学家。

    桦国最有才华的科学家,没有之一。

    他三岁丧父,十四岁丧母。

    17岁时,他本想学汽修来着,却一不小心考上了华清,人生从此开始挂。

    24岁的他,本能第一个发现中子,但因老师阻挠,被盎格鲁人盗取了他的方法抢走了诺奖。

    35岁,别人又用他的方法发现了中微子。

    那时国内太穷,根本就不给他机会。

    52岁时,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他因返回国内,诺奖又与它无缘。

    为了帮助祖国造出原子弹,获得安全和尊严,王淦毅然放下了诺奖,放弃了对个人荣誉的追求,而是甘心藏在幕后,做无名英雄。

    桦国两弹一星,皆因他释放出了璀璨的光辉。

    他的成就并不次于牛顿、爱因斯坦,说是科学界最牛存在之一,似乎更为妥当……

    姜余深知这些前辈们所经历的苦难和无法被人磨灭的成就,被他们的高尚情操深深折服。

    尤其是在艰苦创业的年代中,更显得分外珍惜。

    这些科学家,也或者那些默默无名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得到补偿。

    这些人都是国之脊梁,必须让他们的晚年,或者他们的家庭生活过得舒坦点。

    虽然说钱不能代表一切,但是钱可以让他们的家庭过的更安稳一点,更幸福一点。

    姜余完全有能力让他们免除了后顾之忧,为什么就不可以现在做呢?

    不是不行,是他不能自己去做。

    姜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杨校长,希望他出个主意。
    第(2/3)页